检察日报讯(记者蒋长顺 通讯员鲍欢)“现在公示享受政策补贴人员名单时,我们更注重保护大家的隐私,都隐去了敏感信息。”日前,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检察院检察官来到某社区进行回访,在社区宣传栏前,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向检察官介绍道。宣传栏上,享受临时救助的居民名单清晰列着姓名、补贴类型与金额,而手机号码、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已经隐去。
今年7月,张湾区检察院干警在走访中发现,当地几个社区在最低生活保障、困难群众临时救助、高龄津贴发放等涉及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公示中,居民的姓名、完整身份证号码、家庭住址、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几乎处于完全暴露状态。
“我们调取了近半年辖区社区的相关公示记录,发现未作任何去标识化处理的个人信息条目很多。”办案检察官介绍道,“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的‘最小必要’和‘去标识化处理’原则,这种‘全透明’式的信息公开存在巨大风险隐患,极易导致公民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利用,侵害社会公共利益。”
调查过程中,检察官的担忧很快得到了印证。“名单贴出去没两天,各种推销电话、贷款短信就铺天盖地来了,开口就能叫出我的名字,连我领了啥补贴都一清二楚!”一位被纳入临时救助公示名单的居民说。社区工作人员也无奈地表示,过去也有居民因不堪其扰前来投诉,但公示信息不完整又会引起部分居民的质疑,导致社区政务信息公开陷入两难。
“这些政务信息往往涉及人数众多、内容敏感。一旦泄露,可能会威胁公民人身财产安全,损害的是不特定多数群众的权益。”在扎实调查取证、厘清问题症结后,6月12日,张湾区检察院向相关街道办事处制发检察建议,建议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前审查机制,对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公示内容进行去标识化或匿名化技术处理,确保公开信息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同时,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定保密性要求。
收到建议后,相关街道立即部署整改。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对辖区内所有村(社区)的政务公开栏、线上平台公示内容进行拉网式排查,建立“初审—复核—脱敏处理—最终发布”的标准化流程,明确要求对身份证号码、联系方式、详细住址等关键敏感字段进行技术屏蔽处理。
短短一个月内,全区各村(社区)的公示栏面貌焕然一新。如今,各类救助、补贴名单上,居民的核心隐私信息已被妥善隐去,取而代之的是既能保障公众知情权、监督权,又能有效守护个人隐私安全的“有限公开”模式。
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